六燃地方學 第一講
USR與新竹六燃在地實踐
上課錄影檔
為甚麼要有這堂課?
在清大附近有一座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遺址(以下簡稱六燃),陽明交大和中原大學、清華,以及其他學校在六燃進行保存活化的計畫今年已經邁入第四年了,致力於將這個二戰歷史現場的保存跟活化變成新竹的一個特色。本課程希望以新竹六燃為中心點,以六燃的視角去建立一個在地知識體系跟論述,慢慢把新竹六燃的地方學完整建立起來,也希望這堂課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六燃這個地方與它的重要性。
本課程分成六個不同的面向
- 六燃歷史
-
- 藝術介入社會:
透過藝術展演來談某些議題或觀點,背後有很清楚的動機目的
- 藝術介入社會:
- 生態保育
- 永續生活設計
- 在地文資的保存與活化
如何跟環境共處,不會因為都更或是開發而破壞環境
六燃之後會變成博物館文化園區,但我們期待的博物館是怎麼樣的博物館?
新竹生博物館與大煙囪廠房基地保溫睦鄰駐站計畫
— 六燃的未來發展願景
- 六燃大廠房修復後會往博物館文化園區方向來發展,但目前並沒有很明確的發展內容
- 作為二戰歷史現場,歷史跟記憶很重要。關於這裡的歷史還沒有被完整的討論梳理過,所以後來有文件展、劇場等透過藝術展演的形式,將田野文史資料轉化成多媒體的形式來告訴到此參觀的人關於六燃的故事
- 同學透過修這門課,可以踏出課堂進入在地的社區和據點履行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 透過這堂課的期中期末project(報告或藝術創作) 同學也會成為這個二戰歷史現場記憶的一部份,留下屬於自己的觀點和痕跡。
所以六燃是甚麼? 為甚麼是六?
在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之前的第一到五燃料廠座落在日本和北韓,第六座才蓋在台灣。六燃的主廠在高雄,台中新高跟新竹也各有支廠,但後來因美軍轟炸高雄,主廠才移至新竹。
1943-1945
(日治時期) |
約在1945年日治時期太平洋戰爭時代,日本需要在海外有燃料資源來滿足軍事需要,而六燃在這樣的脈絡下就成為很重要的戰爭軍事工業基地,最重要的工作是合成燃油原料「異辛烷」,後來日本戰敗撤退台灣,中國石油公司從中國來台接管六燃。 |
1946-1957 | 國共內戰,國民政府戰敗撤退後,空軍工程聯隊住進六燃大煙囪廠房建立傷兵療養所 ,而後軍隊士兵在台生根,在廠房內各自建屋,出現屋中屋的建築形式,形成一個有機、不規則的眷村生活聚落 |
2010-現今 | 新竹六燃是二戰工業遺構(最有特色的是那根高60公尺的大煙囪),從1945年至現今六燃附近的員工宿舍及廠房大部分已不復存在,大多已改建成國宅。2010年新竹六燃登錄為正式的歷史建築,啟動保存活化的計畫。 2013最後一家眷戶搬離後,正式進入六燃的保存活化時期。 |
六燃的地理位置
鄰近鐵路及水圳,提供異辛烷合成絕佳的條件。因異辛烷採用發酵合成方式,故需要水蒸氣滅菌、合成原料也能藉由鐵路運送。而六燃的地理位置也可以解釋工研院和清華、交大為甚麼都在六燃附近,工研院的最前身是竹東天然瓦斯研究所。清大復校成立的第一個研究所就是原子科學研究所、而交大也是理工領域的強校。因為六燃在當時具有高科技合成的技術,故工研院、清交會聚集在這裡,科學園區也依循這個脈絡在日後形成。
六燃保溫計畫? 在做什麼?
1.主要設施:
- 駐站工作點 : 大煙囪下的家 (原眷戶熊家改造)
- 保溫基地:由5棟已經沒有屋頂的眷舍改造成的公共空間,戶外廣場作為舉辦活動空間(EX市集、表演)
2.主要目的:希望透過這個計畫可以整合二戰歷史現場,透過活化眷村文化跟自然生態,邀請市民、社區、附近學校或NGOs一起參與並蒐集民眾想法,試圖提升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效益,發展民眾參與公共文化營運的可能模式。
從保溫計畫到新竹生博物館—-
活隱喻・活博物館 (Living Metaphor・ Living Museum)
- 甚麼是活博物館?必須以人為主而不是以商業為目的,希望關心這個地方的人可以參與這個地方的生活、生命、生態和生產,但要透過什麼途徑達成這些目的是開放的,每一個參與的人或團體可以透過腦力激盪出想表達的議題和形式,所以它是一個活的博物館,而不是只是重複別人使用過的模式(例如模仿華山、松菸)。六燃是二戰的、眷村的、生態的 ,不適合直接把別人的經營模式移植過來。
- 希望活博物館可以涵蓋歷史、生態、生命、智慧科技、藝術,如前文化部次長蕭宗煌所說,活博物館的使命是去講在這個現場曾經發生的故事,包括二戰的、後來眷村落地生根的故事,也可以扣回我們現代的思考,變成體現當代的文化場域。
- 可以去想的是,「新竹生博物館」會成為「哪一種博物館」?
我覺得六燃與眷村的的關係是有趣的,六燃是日治時期的(按:太平洋戰爭)軍事重地,然而眷村卻是在二戰(按:國共內戰)後才隨著移民建設。兩者有史觀上的對立和矛盾,這成為這一帶「再造歷史」變成很有挑戰性、但也最有生產力的部分。
亦即,如果要說一個在地的二戰史,這些眷村居民的遷移,在二戰後到現在如何活下來的生命史,可能和六燃空間本身的軍事亦亦同樣重要,而再造歷史中,怎麼讓這些聲音是平等、可對話,真的去新建出一種現場的觀點,不只是歷史建築所重現的日誌史,覺得或許是未來最期待也最有生產力的地方。 (清大洪伊君)
- 為什麼說是活隱喻? (六燃是_______)
每一場活動
每一位參與者
每一件文史資料或作品
每一次的相逢與對話
本身就是活隱喻、活博物館的具現,
他將持續自我活化,成為一個永續的生命體。
只要參與了這個計畫、這個場域,不論是寫了關於這個地方的評論或是做了一個展演,都是在跟六燃相遇、對話,行動就是活隱喻。我們不知道我們的行動將會把六燃孕育成什麼樣子,而這樣的孕育過程會永遠進行下去。
新竹「生」博物館、「保溫」睦鄰駐站計畫
生: living, 生命、生活、生態、生產、共生
保溫: 在二戰歷史遺構變成博物館的過程中,不要讓人跟人之間的關係、生態跟歷史記憶沒有好好保存活化而失去溫度
生產: 是日治時期的戰爭工業生產,戰後的經濟生產,也是霜毛福的生產、文資活化生產,希望能在這些生產之間找到平衡,互相扣合
- 透過保溫手段(創新手法、藝術介入、智慧科技),交集出活化目標(活化歷史、永續生活、生態保育) —-> 共同朝向新竹生博物館的發展方向
- 對生博物館的期許:它可以是社區的,但它也可以是新竹的、國家的、世界級的
保溫計畫實際在做甚麼?
- 工作站空間營運 : 歷史區 / 自然區 / 食堂 / 雞舍 / 蝙蝠生態區
雞舍作為以前眷村的重要生活、文化象徵,再現在現在的六燃,把斷裂的記憶再度接上
- 辦理系列活動:擔任蝙蝠保母 / 保溫食堂 / 工作坊 / 寒冬送暖餐會 等等
- 社區的客廳:新竹自學社團 / 在地市集 / 社會公義影展 / 社區大學
- 校園USR合作:情大眷村故事展/交大永續活/五校八系設計展
- 透過設計,讓文化、生態、歷史、地理場域進入日常生活紋理:六燃行走地圖
— > 保溫的工作是傳承的馬拉松接力賽,目的是共創新竹六燃的現在與未來
你認同生博物館,保溫的概念嗎?
—-意義在哪裡又是如何產生?
每個人因為自己本身所抱持的價值信念來創造意義,但是人生而平等,都有各自說話的權利,當彼此心中的意義不一樣的時候怎麼辦?
這時我們要有一個共識:意義不在說話者身上也不在聽者身上,每個人都需要是說話者也需要是聆聽者,意義是彼此溝通甚至抗爭後交集出來的
根本上意義位於對話者之間 意義只能在積極的 對應的互相理解過程中產生。意義不存在於講者心中或口中,也不存在於聽者心中或口中。意義是講者和聽者由特殊的聲音系統的物質材料所進行的相互交流的效果。意義如同電光火花,在兩個電極碰撞的一剎那迸發出來。(巴赫金)
公共事務最大的挑戰就在於,當大家各說各話的時候,如何凝聚出一個共識—-> 將自己去中心化、聆聽他人的意見並與異域結盟。自己踏出中心的圈圈,把它人拉進來,讓自身和他人的界線趨於模糊,互為主體,自己不會是永遠的說話者,也不會是永遠的聽者。
六燃保溫團隊對外扮演的角色?
- 打破台灣公部門(ex.文化部、新竹市政府)、台灣社會大眾(ex.原眷戶、新生代)以及國際社群(ex.UNESCO、國際展演中心) 的界線,透過保溫手段去創造交集與共識,打造獨一無二的生博物館。
- 集結各級學校、企業、政府,產官學共同肩負社會責任的力量,利用六條實踐路徑:「建構歷史記憶」、「永續生活設計」、「藝術介入社會」(ex.六燃文件展、六燃國際互動劇場)、「智慧科技導入」(ex. IoT即時蝙蝠監控系統、VR再現歷史現場)、「蝙蝠生態保育」及「在地社區參與」,重新去連結「新竹二戰工業史」、「戰後眷村文化」及「新竹科學園區」的密切關聯。
六燃生博物館計畫與「竹科X基地」相扣合
竹科X基地將把工研院、清交大作為主要據點加上國際展演中心、兒童探索館、中油基地形成一個具人文、科技、藝術特色的帶狀產業園區,而這些特色也是六燃未來的發展願景。
我們怎麼理解六燃?
六燃是一個系統而不是個別的廠區,它是戰爭工業的現場,也是眷村文化傳承的地方,我們一方面關注個人的生命史、特定場域,但我們也要有整體的歷史觀,關注整體場域,如何在微觀跟宏觀之間找到平衡是重要的。
在走向未來之前,我們必須再重新理解六燃的歷史和故事–>重新脈絡化—>建構對六燃的認同(宏觀和微觀的交集)—->共構未來—>生命共同體
六燃國際互動劇場: 「原諒・遺忘」與「無/非紀念碑」
台灣參與二戰結束已經76年,為甚麼我們沒有人和跟二戰有關的歷史博物館或紀念碑?
如果我們要用人文、藝術與科技來再造歷史,首先要問的是:這是誰的二戰歷史?誰的現場?
因此互動劇場想要探討的就是 : 台灣該不該有二戰紀念碑,我們要不要來談台灣觀點的二戰歷史? 而在互動劇場中透過數位即時運算 和 IoT 即時投票系統,讓民眾主動參與數位二戰紀念碑的建置,同時也開啟了民眾參與歷史書寫的賦權行動。
紀念是一種與遺忘的對抗,把「平民」放回戰爭記憶中,開始台灣的「歷史和解」
(政大歷史系教授 藍適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