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3 博物館的行動主義:行動與實踐 – 陳佳利

  • 博物館行動主義

Museum Activism, Janes and Sandell, 2019

「博物館界是很強大的社群,但其潛力很大程度被教育、娛樂和消費的關注所消耗,因而使巨人陷入夢遊的狀態,對日趨惡劣的氣候變遷、物種滅絕、人類社會信任侵蝕,以及人權不平等沒能做出反應。」

 

  • 博物館應該面對當代社會議題做出各種行動
  • 行動主義定義 :為達到改變社會與政治目的之活動(牛津字典),通常只缺乏政治代言的團體或個人,如環境行動主義、草根運動行動主義、公民權利行動主義者等。
  • 博物館應該成為道德行動主義的場域(moral activism):博物館不只是反應或加強共識,而是積極尋求並建構社會大眾對更為進步之人權價值的支持。雖然上述工作充滿極大的挑戰,但透過這樣的嘗試,去重新定義(或只少引發辯論)關於正義與公平的現行概念,這就是博物館從事人權工作所擁有的最大影響力。(陳佳利、城菁汝譯,2014:23)
  • 朝向促進社會正義為目標,包括平等與多元
  • 博物館的社會正義內涵:分配式正義(e.g.族群為主題的博物館:美國國立印地安博物館)、修復式正義(e.g. 殖民歷史主題的博物館)
  • 鼓勵博物館在各種不確定的領域與議題上,進行符合倫理價值,並企圖帶來社會、政治與環境上改變的實踐與論辯。 

 

  • 行動主義思潮下的博物館專業
  1. 重新思考機構的使命與價值、組織文化及典藏等,並挑戰傳統博物館自稱中立立場的角色與態度,反思機構的成員組成與文化。
  2. 以新的思維與敘事,來反思人類與地球及社會的關係,取代目前已無限擴張經濟作為謀求人類福祉的做法,並且擁抱社會議題。
  3. 進行跨領域合作,為弱勢與邊緣團體發聲及倡議。
  4. 公共倡議(public advocacy)&公共信責(accountability):檢視自身對外部團體所造成的影響、回應公民的興趣與關懷、使資金來源公開透明。

 

  • 博物館的行動主義實踐策略
  • 展演式行動主義

透過展覽呈現各種社會議題,包括展示難民、種族、社會運動、貧富不均、多元性別與氣候變遷等議題。難民與種族議題在歐美國家最受重視,亞洲反思階級制度、戰爭和專制體制下的人權迫害。

e.g. 溫哥華博物館(原住民和解議題)、「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環境污染議題)、澳洲國家博物館牆內特展 ” Stolen Generations” (剝奪原住民人權議題)、日本水平社博物館(社會階級制度議題)

批評:行動主義恐有紙上談兵之嫌疑,應有工作坊等實務行動表現

  • 操作型行動主義

博物館實際支援他人發展與實踐行動。

e.g. National Museum of Islamic Art: Multaqa計畫、美國辛辛那提 國立地下鐵路自由中心 行動圖書館難民詞彙書計畫

 

  • 觀眾的反應、詮釋與行動
  • 博物館是否應該參與社會議題?

40%贊成,其中經常性參觀及30歲以下居多;觀眾產生情意與認知改變,但不影響其行動;會採取行動的人本身就有該行為

  • 「南風展」觀眾回饋分析:1.引發同情感受、2.對政府與財團的批判、3.引發公民責任與行動

 

  • 台灣博物館行動分析與討論
    • 環保議題普遍受到重視
    • 移民與移工議題受博物館重視
    • 近年議題-高齡議題與失智長者服務
    • 對社會多元性別議題社會歧見明顯
    • 博物館提供身心障礙各種服務,社福團體挑戰汙名與歧視

 

  • 博物館如何回應行動主義的思潮?如何面對專業不足的挑戰?
  • 鼓勵館員針對關心的社會議題組成各種行動小組,共同學習與討論。
  • 聘任人員時應考慮跨領域人才,跨大博物館從業人員跨領域的知識與技能。

 

  • 結論:改變博物館傳統以公務為導向的組織文化
  • 政府必須透過文化政策的制定與經費分配,鼓勵博物館參與重要的社會議題。
  • 省思博物館所建構的文化與歷史,是否仍延續殖民主義或漢人男性與異性戀中心的思維,並思考如何再現多元文化並回應當代社會議題。